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

    说到中国城市雕塑的现状,可能要从雕塑家开始。在我的认知中,雕塑艺术家和社会雕塑作为艺术家是有区别的,简单点说便是“技”和“艺”的区别。雕塑家注重雕塑的本体语言,一个雕塑也是身体的增减,眼与手的关系。而雕塑作为艺术家更讲究的是材料对观念的转化,如果用合适的材料来表达自己合适的观念问题显得具有更为一个重要,城市雕塑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博物馆展出的沈烈毅个人展览展示了雕塑艺术家的“思想”,我想通过他的三个系列作品来讨论。《跷跷板》系列。提到一个跷跷板,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一种孩童进行玩耍的玩具安全设施。孩子们坐在跷跷板的两端。重要的是要“可见” ,几乎100% 的可见性,双方的发挥。所有的表情和情绪都可以不受阻碍地表达出来。

而在中国艺术家四件跷跷板的作品中毫无例外地工作增加了“能见”的难度,甚至是“不能见”。跷跷板两端的参与者总是被艺术家族隔开,他们很难交流最常见的视觉或情感交流。从作品的体量上,艺术家也刻意与孩童的玩具企业进行了研究区分,像是我们长大了的“玩具”。通过艺术家对成人玩具的创作,参与者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交流的鸿沟,这就是这一系列作品中表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家,也是成人跷跷板背后的社会属性。

《雨》系列。《雨》系列设计作品是艺术家最重要的创作发展脉络。如果《跷跷板》系列设计作品谈的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雨系列重要作品谈的便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用坚硬的花岗岩去模仿柔软的水滴这是因为一件具有非常重要危险的事情。因为在当今流行的艺术创作方法中,用一种材料模仿另一种材料是常见的,更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可。而在雕塑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体现得比绘画或是影像作品具有更为明显。

说它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是对流行的警惕,因为这样的作品总是面临着解释为什么一个东西模仿另一个,为什么一个东西不是另一个的终极问题。禅宗文化里面有一段高僧怀让磨石为镜以此点化马道一的故事,讲的便是一个石头终究是没有石头,不论我们如何进行打磨不成镜子的故事,以此作为隐喻北宗禅打坐、念经、持戒就是无法根据立地成佛的道理。但艺术不是理性的,禅悟,我们回归“技术”与“艺术”的讨论。在沈烈毅《雨》系列设计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中国艺术家通过近乎到了极致的执念,每一件自己作品都像一个修行般的苛刻,从选材到永无尽头的打磨,让作品的创作发展过程成为了学生作品最重要的一部分。

不同于流行的雕塑创作,我们很难找到用有形去模仿无形,用永恒去模仿瞬间的作品的例子。而沈烈毅用有形的石头去模仿企业无形的雨,用永恒的石头去模仿雨无形的瞬间产生便是一个作品的高明所在之处。在别人都谈论物与物之间的区别的时候,艺术家通过赋予了两种可以毫不影响相干的物体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