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写意雕塑?

   我们经常听过“写实”和“写意”,简单的说就是更注重造型和注重意义。那么什么是“写意雕塑”呢?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往往以一个"意义"词来表现,它是中国艺术的核心和灵魂,从造型概念上来说,它与西方的现实体系和现代艺术的抽象体系是平行的。中国雕塑的工艺手法在历史上不断变化,但由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积累和其他艺术的影响,其写意传统得到了保留。


    更可贵的是,中国传统艺术虽然重视意义的表达,但并没有把意义与形式分开。中国传统艺术强调意义与形式的统一。这种“形式”不是抄袭自然,而是作者的主观造型。中国传统艺术的辉煌在于它的抽象性从来没有超出欣赏者所能接受的限度,它总是与形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管它看起来怎么样,都要看它能否表达艺术家“胸中的自由精神”。“写意”一词将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123.jpg


    “造型”在中国古代雕塑家中只是一种手段,解剖结构等艺术运用的科学原理,他们只是有选择地运用,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抄袭。在我看来,中国式写意雕塑的表现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二、当代中国写意雕塑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五四”运动后,随着社会新文化的传播,中国发展现代写意雕塑也掀开了新的一页。自现代雕塑制作家起,中国的雕塑家们主动学习追求企业具有一个民族文化特点的雕塑艺术风格。这批以20世纪20、30年代留欧的雕塑家为主体的前辈们,虽然以西方学院派古典园林雕塑技法为其总体管理风格,但仍能可以看出对于他们对自己国家民族心理特点不同风格的创立所作出的努力。

122.jpg


    在以潘鹤为代表的第二代雕塑家手中,这份努力变得自觉起来。虽然他的早期作品受到"罗丹"艺术风格的影响,但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借鉴"罗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作品的观念,强调塑造作品过程中主观情感冲动。在他的写意雕塑作品中,“意”的体现是第一位的,所有的造型和肌理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来表现的。


    如果说潘鹤是他这一代人的先驱,那么80年代出现在雕塑领域的第四代雕塑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一方向上走得更远,我们可以看到一批雕塑家摆脱了对西方形式或内涵的模仿,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东方味道。

121.jpg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和艺术审美水平的提高,雕塑家不再使用廉价的仿制材料,而是使用木材、石材、金属等永久性材料制作雕塑,对材料本身的研究和审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许多雕塑家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上加强了这种写意效果。新技术不能简单地视为雕塑的二次加工,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造型语言的又一次创新。